“2024年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仅69.9岁”?真相揭秘!
为了探究真相,记者深入调查了此事。经过多方走访和核实,记者发现,这些所谓的“惊人数据”其实毫无根据,完全是某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而故意混淆概念、借题发挥、推波助澜的结果。那么,这些错误数据究竟是从何而来?实际情况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近期,一些自媒体博主在各大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文字或视频内容,言之凿凿地宣称“2024年中国男性平均寿命为69.9岁,女性为78.5岁”。为了支撑这一说法,他们还附上了一张网传图片。图片上清晰地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我国男性的平均寿命竟然连续四年下降,从75.46岁一路跌至69.9岁;而女性的平均寿命也同样不容乐观,从2019年最高时的80.93岁下降到了78.5岁。
这些博主还借此机会大肆渲染过劳工作、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声称这些都是导致平均寿命下降的重要原因。一时间,这些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不满。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为了揭开真相,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教授。杜鹏教授深耕人口老龄化、人口与发展等领域多年,对于这类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面对记者的提问,杜鹏教授明确指出,这些自媒体博主首先就混淆了“平均寿命”与“平均预期寿命”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传言中提到的“平均寿命”实际上是一个误导性的说法,它更接近于“平均死亡年龄”,即所有死者年龄的平均值。而这个数值往往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历史死亡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并不能准确反映当前人口的寿命水平。
相比之下,平均预期寿命则是一个更为科学、更为常用的概念。它基于当前各年龄段的死亡率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预测出新生儿未来可能存活的平均年数。这个数值消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人口的寿命水平。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杜鹏教授还引用了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6岁,婴儿死亡率也下降到了4.5‰,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一实际情况与那些自媒体博主所宣称的“人均寿命连年下降”的说法完全不符。
在杜鹏教授看来,这些传言简直是无稽之谈。他解释说:“平均预期寿命是用分年龄死亡率算出来的,所以没有发生那种大的变化导致分年龄死亡率增长的情况下,预期寿命是不可能减少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们的存活率是越来越高的,分年龄死亡率也是在不断下降的。你看每年公布的死亡人数就知道了,比如刚公布的2024年死亡人数就比2023年少了很多,预期寿命怎么可能往下降呢?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数是怎么算出来的,简直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胡言乱语。”
经过这一番深入的调查和采访,记者终于揭开了“中国平均寿命连年下降”这一传言的真相。原来,这不过是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博取眼球而故意制造出来的谣言罢了。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