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争议中逆势增长:75元酸菜鱼单品销量破7万,年夜饭市场悄然“变天”
尽管围绕预制菜的争议在2024年春节前夕持续发酵,但市场数据却显示其销量不降反增。某电商平台一款标价75元的酸菜鱼预制菜单品月销量突破7万份,部分品牌推出的“年夜饭套餐”更是在节前两周售罄。这一反差现象折射出消费者对效率与传统的复杂博弈。
争议与需求并行:年夜饭桌上的“沉默交易”
“省去备菜三小时,味道和餐馆差不多”“预制菜毁了年夜饭的仪式感”……社交媒体上,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在春节前达到高潮。然而,市场端的热销却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某生鲜平台数据显示,1月以来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120%,客单价超200元的年夜饭套餐占比达35%,目标客群以“90后”年轻家庭为主。
消费者王女士坦言:“我和丈夫工作忙,没时间准备十几道菜,预制菜加热就能上桌,至少比外卖保温袋里的成品体面。”而反对者则担忧预制菜的添加剂问题及“情感价值缺失”。
供应链升级与价格战:企业争夺万亿赛道
争议背后,是预制菜行业的高速扩张。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5230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24年将突破6000亿元。冷链物流的完善与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使得酸菜鱼、佛跳墙等复杂菜品得以工业化量产,成本较餐厅同类菜品降低40%-60%。
企业策略亦呈现分化:老牌餐饮企业主打“餐厅同款”招牌,如某连锁品牌推出的酸菜鱼预制菜宣称“与门店同一生产线”;新锐品牌则瞄准健康标签,推出“0添加防腐剂”“短保质期”产品,溢价高达30%。
行业规范迫在眉睫:安全与信任成关键
火爆行情下,预制菜仍面临标准缺失的隐忧。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专家指出:“当前预制菜分类模糊,部分商家将即热食品与即烹食品混为一谈,导致消费者误解。”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就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拟明确防腐剂使用范围及标签标识规范。
分析师认为,预制菜的真正挑战在于平衡效率与品质,“谁能解决‘好吃、安全、有温度’的三角悖论,谁就能在洗牌中胜出。”随着Z世代成为家庭消费决策主力,这场关于“厨房革命”的争议或将重构中国家庭的年夜饭图景。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