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科学”流言大起底:看你被哪些谣言误导过?
发布时间:2024-12-29 10:35:26来源:
近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智止流言 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活动在京成功举办。该活动旨在通过权威专家的解读,粉碎过去十年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十大“科学”流言,帮助公众明辨是非,提升科学素养。
自2014年1月起,“科学”流言榜每月发布科学类辟谣榜单,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及公众关切问题,至今已累计发布1141条。以下是此次活动揭晓的十大“科学”流言及其真相:
- 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 流言:据不完全统计,二维码每天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因此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 真相:二维码不会用尽。二维码的容量通常非常大,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同时,二维码具有实时特性和时空特性,已经过期的二维码可以重复使用。尽管二维码被替代是必然的,但并非因为数量不足,而是被更高阶的服务替代。
- 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
- 流言:采集孩子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就能用基因技术分析智商、情商等指标,评判孩子未来能否成才。
- 真相:天赋有很多种,但目前没有可靠研究和文献证明天赋与人类哪些特定的基因有关。因此,这样的检测没有科学依据。
- 保鲜膜加热会释放致癌物质
- 流言:保鲜膜是塑料的一种,如果包裹着食物进行加热,会向食物中释放致癌物质。
- 真相:该说法不准确。保鲜膜有多种,其中聚氯乙烯(PVC)类保鲜膜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存在一定风险。但只要我们通过正规途径购买保鲜膜产品,并合理使用,就不用过度担忧。
- 新能源汽车辐射强会导致癌症
- 流言: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很强,长期开这类车会导致癌症。
-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新能源汽车的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均控制在国标百分之一以内,用户不用担心。
- 老年人“吊颈健身”可治疗颈椎病
- 流言: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
- 真相:“吊颈健身”虽然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建议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身体进行合理评估,不能盲目模仿。
- 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是注水注胶
- 流言: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怀疑是被注水、注胶或者打了兴奋剂。
- 真相:此做法费时费力,小孔一般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市场上螃蟹身上的小孔并非注水、注胶或打兴奋剂造成的。
- 辐照食品带有放射性
- 流言:辐照食品被放射性射线照射过,带有放射性,不能食用。
- 真相:辐照食品不会产生放射性。食品辐照主要使用从辐射源发出的带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或γ射线等对食品进行照射,达到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的目的。在辐照过程中,放射性元素并没有被发射到食品上,也不会使食品带有放射性。
- 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
- 流言: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
- 真相:航天员的选拔标准确实很高,但低度近视也是被允许进入太空的。飞行任务的上升段存在复杂情况,航天员在该阶段不会佩戴框架眼镜(可佩戴隐形眼镜)。
- 身份证会被手机消磁
- 流言:身份证会被手机消磁。
- 真相:目前广泛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采用的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内部根本没有磁条,也就不存在被手机消磁的情况。
-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 流言:“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 真相:溺水者的呼吸道内通常只有少量的水,倒挂控水并不能补充溺水者血液中的氧气,反而可能带来其他风险。
此次活动不仅粉碎了这些流传甚广的科学流言,也为公众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依据。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减少误解和恐慌,让科学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责编: 捌捌玖玖)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