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看待烧钱的“亲子游”
暑期变“遛娃”烧钱季?有数据显示,7月以来“亲子游”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430%,“亲子游”攻略笔记数量同比增长270%。另据某在线旅游酒店平台数据,近一个月国内机票中的婴童票预订量同比增长72.4%,预计国内有200万儿童旅客在今年暑期购买了“人生第一张机票”。“出行热”带动“消费热”,网上不乏家长晒出暑期账单,少则上千、多则过万,更有新闻爆出“40天花5万元”,一笔不菲的旅游开支已成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
有必要追问,家长为何大把花钱催热“亲子游”?答案或许是多方面的。比如,作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第一个暑期,许多家长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出家门、开阔视野,“课本游”“博物馆游”“研学游”等新玩法持续走俏。再比如,一些家长对高质量亲子互动有强烈需求,寄望于在旅途中加深彼此了解,“亲子游”正是绝佳的选择。加之各大酒店、旅行社推出形式各异的消费场景与旅游产品,无疑为不少家庭减轻了做行程规划的烦恼,客观上加速了亲子消费市场的升温。
趁暑期体验“亲子游”本无可厚非,家长想与孩子留下美好回忆也属人之常情。问题是,当这种旅游已成一种“甜蜜的负担”,甚至有走向盲目跟风与互相攀比的趋势时,是否该反思其限度,进而调整自身行动?远游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量入为出才是每个家庭做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须知,孩子们的暑期价值从来都不是用花钱多少来衡量的,开阔眼界也并非只有外出旅行一种方式。就近参观博物馆、体验郊区的果蔬采摘……各式各样的学习场景可视作远游的“平替”,亦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家长与孩子们的多元化需求。
当然,对于那些旅游负担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家庭来说,目前市面上的“亲子游”产品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比多家旅行社不难发现,其提供的绝大多数服务还比较粗糙,缺乏一定的互动性,“沉浸式深度游”特征不明显,凡此种种皆影响了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为亲子消费市场长远发展计,有必要在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加快推动这一新经济、新业态做优做强。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以真抓实干的硬举措赢得万千家庭的“好口碑”。
亲子游,主体是“亲子”,形式是“游”。遵循量入为出原则、尊重孩子兴趣、加大优质旅游服务供给,唯有如此,“亲子游”或能达至多元共赢的目的。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