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城防史迹告诉你 “长洲要塞”为何如此重要

发布时间:2024-07-07 09:41:41来源:

■长洲炮台体系布防格局示意图。图片来自《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

■粤海关租地界碑被发现时的场景。孔海英供图。目前其正在南汉二陵博物馆“长洲要塞史迹展”展出。

■清代铸铁实心弹以及克虏伯钢榴弹等。“长洲要塞史迹展”现场。穗文考供图

■白鹤岗炮台内的克虏伯大炮(仿制)。 潘玮倩摄于7月1日

当一个炊烟袅袅的村落古港,置身近代寰球风云变幻,它获得一个重要历史身份:长洲要塞。

今天,驱车进入广州市黄埔区西南部的长洲岛,这个和广州大学城仅一桥之隔的江心小岛,就会看到,充满历史沉淀气息的街巷和岸边新建的现代化大楼在车窗外交替闪现,这,透露着它的悠久文化与蓬勃生机。

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中,展板上写着:“自宋朝起,便有居民在长洲繁衍生息”;长洲岛上,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6月16日重开,官微上回顾:“百年军校重现峥嵘岁月”。

长洲岛,是悠闲古村、繁盛古港,是洋务运动中的船笛声声,更是中法战争后的炮台高垒和黄埔军校里的振臂高呼。本篇,我们将从广州城防史迹“长洲要塞”进入,一窥历史风云。

①什么是“长洲要塞”

什么叫“长洲要塞”?它是一个重要区域,也是一段重要时光。

在《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编著)一书中,对“长洲要塞”作了相关介绍:

广州长洲岛、鱼珠、牛山、沙路等地区,清光绪年间被两广总督张树声、曾国荃、张之洞等人称为广州“第二重门户”,到了民国时期,因长洲要塞司令部设立,又称为“长洲要塞”。因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及西式大炮的引进,光绪九年(1883)至光绪十三年(1887),长洲岛及省河(珠江)南北两岸修建了长洲、鱼珠、沙路、牛山等四个炮台群,共计30余门西式大炮,亦设有大量营兵操练和驻防,从而构成近代广州“长洲要塞”炮台防御体系,成为广州江防防御重心和第二道防线。

要一睹历史文物面貌,暑假期间,可进入南汉二陵博物馆“长洲要塞史迹展”参观。

“长洲岛”因何得名?后又为何被称“黄埔岛”?展览介绍,“长洲”地名源于长洲岛与东侧并列的洪圣沙、龙船沙、大吉沙、沙鱼洲比较,其乃五岛中最长,故称长洲。长洲位于珠江出海口的主航道上,是狮子洋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自宋朝起,就有居民生息,清朝中后期成为市舶通商之埠。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同治年间(1862-1874),因江畔淤泥日积月累,影响船只停泊,“粤海关黄埔挂号口”被移到长洲北岸,但仍沿用旧名,所以,长洲岛由此被称为“黄埔岛”。

特别值得留意的一件相关文物,是“粤海关租地界”碑,它在展览中首次与公众见面。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孔海英,向记者介绍了一些细节。他说,当时,经一些线索提示,他们在长洲岛扯旗山上发现了这块碑,这是“粤海关黄埔挂号口”被迁至长洲岛的重要物证。

孔海英是在7月1日长洲岛上军校剧场进行上述介绍的。当天,“长洲要塞与黄埔军校”图片展于此开幕。在展览第二部分“长洲要塞绵延炮台群”,巍峨的炮台群,开始于近代风云中凸显其震慑作用。  

②广州江防的核心

当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克义在现场作了讲解,他说:“光绪九年(1883),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爆发中法战争。为拱卫广州,清廷在虎门口以及珠江两岸布防炮台,光绪十年(1884)后建成的长洲、鱼珠、沙路、牛山等西式炮台群,形成后来长洲要塞格局,在近代风云变幻中发生众多史事。”

其中,长洲炮台群由两广总督张树声、张之洞倡议建造,由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蝴蝶岗炮台、大坡地炮台、西岗炮台组成,从北向南呈扇面形状依次排列,置洋炮15尊。

洋炮,就是西式大炮。记者从《广州城防史迹调查与研究》一书中看到,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火器,是16世纪中后期明政府引入的佛朗机炮;除佛朗机炮,明代引进的著名西方火炮还有铜发贡和红夷大炮。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和广东督抚开始重视发挥江防的次第支援作用。中法战争期间,广州防务压力逐渐增大,战争的威胁刺激广州地方政府大量引进西方新式武器。”

新变化带来了新形势——

“光绪六年(1880),广州开始引进德国克虏伯后膛炮、英国阿姆斯特朗前膛炮或后膛炮等西式炮。从火炮的技术射程层面而言,清军使用的几百至一千多斤的铸铁舰炮,其有效射程只有300-400米,而早期购买的重型西式大炮最大射程在2000米,有效射程约为1500米。”

在此之前,中式火炮射程难以覆盖长洲岛至两岸沙路、鱼珠、牛山广阔的江面,使用西式火炮后,则能进行有效防御,所以,当时广州省河防御的重心由之前的大黄滘、二流沙地区,逐渐转移到长洲岛及两岸区域——长洲、鱼珠、牛山和沙路等。

光绪十三年(1887),广州陆续建成了由长洲、鱼珠、沙路、牛山诸炮台和众多炮位构成的、采用西方先进新式岸防火炮和筑台技术的炮台群。这一炮台群,充分利用地理条件互为应援,形成了“品”字犄角的防御格局。“长洲炮台群的完成是时局使然,得利器相助和地利之便,最终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广州江防的核心。”

③走读长洲

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广州江防核心”的主炮台——白鹤岗炮台遗址。

从长洲岛军校剧场,沿军校路往东北行进,进长洲社区,见得一棵浓郁古老的大榕树。当日阳光猛烈,树下荫凉处闲坐几位长者,记者问询,他们抬手指向旁边金花古庙东侧小巷。爬坡、登上小巷高处,“白鹤岗台”大门跃然眼前。

进门是一条短短小径,已经芭蕉叶森,硕大叶子似乎在展示和平年代的长久安宁。前方青砖砌成的炮巷,则勾起从前那段保家卫国的历史记忆。这里原有炮台四座,今存炮台三座,穿行炮巷中,走进中间一处炮台,可见一尊比人还高的克虏伯炮(仿制),在烈日炙烤下,闪耀着坚定的金属光芒。

作为长洲炮台群的主炮台,白鹤岗炮台规模最大,构成守卫广州的中路防线。记者看到,炮台内还建有官厅,两旁有房间,并设有露天花园。

“黄埔军校开办期间,部分学生被安排在此学习和驻扎,并设临时课堂。”李克义此前告诉记者。

“长洲要塞”里的蝴蝶岗炮台,资料记载,其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建炮台两座。第一台置名为制胜的阿姆斯特朗炮,第二台置名为伟烈的克虏伯炮。1925年底,黄埔军校在蝴蝶岗炮台附近设立分教处,建筑简易瓦房,分驻学生。1926年1月,黄埔军校第四期部分学生进驻蝴蝶岗校舍。

现校舍已然不存,但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军校与要塞互为屏障的景象。这就是前述的在军校剧场举办的“长洲要塞与黄埔军校”图片展的作用之一。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长洲要塞为黄埔军校创办提供了军事屏障,黄埔军校利用长洲岛上原有的军政设施及其长洲要塞各炮台军事设施及附属建筑作为校舍、训练场所等,继续发挥其效用。”“今所留下丰富的长洲要塞与黄埔军校史迹,彼此见证,又时刻提醒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展板上如是介绍。

走读长洲,感受要塞。一直以来,这里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团体和个人慕名而来。7月1日,记者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军校剧场、白鹤岗炮台乃至长洲社区的各处地方,都可看见自由行或组团前来的游客。在宁静而热闹的路途中,人们不时拍照。共同行进时,一位长者游客禁不住对记者说:

“当年许多人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为后人所追求的幸福和和平,我们现在应该告慰他们:‘谢谢您,已如您所愿’。”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