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邓世昌蹈海殉国130载,国人铭记民族英雄 舍生取义为国酬 有公足壮海军威

发布时间:2024-06-28 09:36:49来源:

邓世昌纪念馆清幽肃穆

水下考古打捞出的致远舰舰徽餐盘 邓世昌纪念馆供图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黎蔼慧 通讯员 任海虹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024年,是清朝海军名将邓世昌殉国130周年祭。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黄海战役中,清军“致远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并沉没,管带(即舰长)邓世昌蹈海殉国。英勇事迹传到北京,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记道:“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光绪皇帝亲笔撰写了本文开头所录的悼念挽联。

一百多年来,这位来自岭南的英雄人物一直为国人所铭记。他的诞生地位于广东番禺龙导尾乡龙珠里(现广州市海珠区龙涎里)。如今,走进位于龙涎里2号的邓世昌纪念馆,不仅能重温甲午海战的滚滚烽烟,也能了解这位爱国英雄从幼时受乡土浸润,到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近代军事训练的新式海军军官,直至舍身报国、门风清正的不凡一生。

出身岭南 立志报国

在广州市海珠区宝岗大道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龙涎里。1849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八),邓世昌出生于此。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邓焕庄为他取名“永昌”,字正卿,后改为“世昌”。目前邓氏家族依然有后人居住在龙涎里老宅,而一墙之隔的邓氏宗祠里则建立了邓世昌纪念馆,龙涎里所在的社区被命名为世昌社区,附近还设立了邓世昌纪念小学。

据邓世昌纪念馆馆长潘剑芬介绍,当年邓焕庄经营茶叶生意,家境较好,从小就注重培养其子邓世昌。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前沿。邓世昌少年时目睹外国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加上私塾老师、父老乡亲的言传身教,他自小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

邓氏茶庄饱受战火之累,邓焕庄遂迁往上海拓展茶叶贸易,创办了祥发源茶行。有资料记载显示,邓世昌11岁左右跟随父亲迁到上海,一直生活到18岁。父亲把他送入教会学校,他聪明好学,很快就能用英语与洋人对话,并能阅读英美原版书籍。但近年也有研究发现,邓世昌对西学的习得,还因其少年时或曾短期到过香港的英式书院接受过教育。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上书奏请设立福州船政局,推荐沈葆桢担任首任总理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事务。他们达成共识,只有通过办学,“能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所以在船政局附设“求是堂艺局”,后改名为福州船政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专门培养造船和航海人才。这一年,邓世昌刚好18岁,他看到福州船政学堂“招考粤籍男生10名,以通英法文字者为先”的告示,决定投考、报效国家。邓世昌考取了该学堂中以英语教学的驾驶班,这关键一步,成为他施展爱国抱负的起点。

粤籍将士 海战勇猛

福州船政学堂一开始招收的学员以福建本地人为主。后因生源不足,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又在广东招考了张成、林国祥、叶富、吕翰、黎家本、邓世昌、李田、李和、梁梓芳、卓关略等10名有一定英语基础的粤生入学。

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福州船政学堂采用的几乎是西式教学,来自外国的军官用英语或法语讲授,而福州本地招收的学生很少具备这样的外语能力,所以学堂才“扩招”到广东。这10名广东学生多出自经商或华侨背景家庭,有着显著的务实精神。不少家中长辈已认识到,将来无论是从政还是从商,都要学习英语,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所以把孩子送至香港的英式书院学习,甚至出资雇请外籍教师进行培养。

在福州船政学堂的驾驶专业,除了英文课之外,基础课程包括算术、几何、代数等,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加入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气象学、地理学等,都要按照西方的教学要求去完成。同邓世昌一起入学的吕翰、林国祥、叶富等广东籍学生很快适应在船政学堂的学习,被船政大臣沈葆桢称为“上等艺童”。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院)原馆长戚俊杰曾这样评价:“在整个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过程中,广东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水师学堂建在福州,但是因为与广东距离不远,再加上有不少学生到那里学习过,所以在甲午海战期间,无论是广东水师的舰船,还是广东籍的海军军士,都发挥了应有的抗敌作用。”例如,老家广东鹤山沙坪镇的吕翰,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期间同样表现优秀,得到海军重用,历任多艘战舰的管带(舰长),堪称福建水师中的元老级管带,1884年在中法马江海战中壮烈殉国;在甲午海战的参战舰船中,“致远”“平远”以及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表现勇猛。

义不独生 与舰共亡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保存的资料显示,1874年2月,沈葆桢任命邓世昌为刚扬帆下水的“琛航”运输船大副。他驾驶、管理舰船的素质和技能都深得外教好评,加之较为稳重和老练,沈葆桢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此后,邓世昌服务于清朝水师,屡立战功,备受嘉奖。史料记载,1879年,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认为邓世昌“熟悉管带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经他极力向李鸿章推荐,邓世昌调入北洋水师。

1886年,北洋水师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向德国订购“经远”“来远”舰船,派邓世昌、邱宝仁、叶祖珪、林永升等人前往接收回国。“致远”舰是当时的新式穹甲巡洋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建造,排水量2300吨,航速18节,入编后成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大型军舰,它当年就是邓世昌一手从英国开回中国的。1887年,邓世昌调任“致远”舰管带。福建水师在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使清政府认识到海军建设的紧迫,于1888年12月17日颁布《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94年7月17日,日本决定对清朝发动战争,寻机与清朝舰队决战,获得制海权。9月17日(农历甲午年八月十八日),从朝鲜返航的北洋舰队,在黄海与日本联合舰队相遇,一场规模空前的海战随即打响。在战争第二阶段,日本海军在航速、火力发射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渐渐压制住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旗舰“定远”的信号装置被敌舰摧毁,舰队无法统一指挥,遭到日舰前后夹击。为保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主动迎敌,使“定远”转危为安,而“致远”遭受日舰围攻,舰伤弹尽。邓世昌毅然指挥“致远”撞向日舰,不幸中途舰体沉没。

邓世昌纪念馆资料显示,据从“致远”舰死里逃生的官兵回忆,当船身倾斜欲沉之时,邓世昌对全舰官兵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邓世昌落海后,他的随从刘忠还将救生圈递给他,他断然拒绝:“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也!”邓世昌抱定与战舰共存亡的决心,自沉于汹涌的海涛之中,壮烈殉国。这一天,刚好是他的45岁生日。根据“致远”舰死难官兵名录,250名官兵中只有6人获救,其余全都壮烈牺牲。

2015年,一个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再次唤醒了这段英烈往事:在丹东西南甲午海战主战场水域,一艘钢铁沉舰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两件带有“致远”篆书字样的白瓷餐盘被发现,这艘沉舰遂被确认为人们找寻已久的致远舰。历时三年的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不仅获得了429件/套的出水文物,也弄清楚了残存舰体的基本情况。

时任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的周春水对媒体解释,在舰内还发现了一些完整的炮弹和鱼雷引信,如果被鱼雷或炮弹打中,这些易爆品肯定是会被引爆的。他认为,致远舰沉没的真正原因,或许还是因为此前受创产生的舰体倾斜,导致舱内进水,进而沉没。

后世敬仰 风骨常在

邓世昌为国捐躯,生前为致远舰管带、北洋舰队中军中营副将(二品)的他,被光绪皇帝按照提督标准(升一级)给予抚恤,追赠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宗祠。清政府下拨十万两白银抚恤金,当年邓世昌的家人就用其中的四万两重建邓氏宗祠。如今,邓氏宗祠已身在都市高楼的环抱中,青砖灰瓦、轩昂气派的岭南清式祠堂建筑,仍显得清幽肃穆。

潘剑芬介绍,1994年,广州市政府拨款重修邓氏宗祠,并上报中宣部,获批在此成立邓世昌纪念馆。这是广州市首个由中宣部定名的名人纪念馆,目前已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邓氏宗祠的中厅内,矗立着由海珠区政府赠送、广东著名雕塑家曹崇恩创作的邓世昌铜像。纪念馆里还用图片和实物的形式展示了“致远舰”水下考古的最新进展。“别小看这几块不起眼的‘铁疙瘩’,虽然只是一些铁构件及锅炉物料,但它们是从致远舰考古出水的珍贵遗物,被特意赠送给邓世昌纪念馆,纪念与英雄的缘分。”潘剑芬向记者介绍。

在纪念馆的东花园里,还有一棵相传是邓世昌手植的苹婆树(又称“凤眼果树”),如今已有170多年树龄。老树曾在1991年被台风刮断,只剩下一桩焦黑的树头,但不久后又重新抽枝发芽,每年果实累累。已93岁高龄的邓世昌曾孙女邓立英每次回广州,都会来看看这株苹婆树。

当年,家人把邓世昌的衣冠装入棺中,葬在广东番禺天平架石鼓岭(位于今广州市天河区)。1994年,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及邓世昌殉国一百周年时,为弘扬爱国精神,相关部门把邓世昌衣冠冢迁至了天河区天河公园,并立塑像与墓园,至今犹在,供后人凭吊缅怀。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一艘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命名为“世昌”舰。

一脉相承 门风刚正

邓世昌英勇殉国,他的后人也门风刚正,多以家国为念,积极投身大时代。记者翻阅资料了解到,他的大儿子邓浩洪承袭父职,继续供职于广东水师,小儿子邓浩乾后曾供职于民国海军部。在邓世昌的侄孙辈中,毕业于黄埔军校并参加抗日斗争的有5人。日寇侵华时,他们先后投笔从戎,纷纷加入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

邓世昌之孙邓小鹏生前曾回忆:“先祖留下的遗物实在不多。他殉国后四年,我才出生,知道的相关事情也很少。他老人家常年在外,连我的母亲也只见到他两三回。”邓小鹏的女儿邓立英则在一次采访中,略带感慨地说:“我一直认为,曾祖父当时原本是有可能生还的,但他决意用牺牲来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在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120周年的系列活动上,邓立英担任公祭致辞:“先祖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后裔自当承遗志,为国再奋斗。”

访谈:

一批出色的近代海军将士出自广东

陈悦(福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名誉馆长)

羊城晚报:邓世昌为什么会在国家积弱之时,离开殷实家庭,投考船政学堂继而从军?

陈悦:我们都知道,像邓世昌这样能从小接受西式教育、出生于富裕殷实家庭的青少年,当时更主流的选择还是科举或经商。他们其实不必为了拿军饷而谋出路,明显是为高尚的爱国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志向所驱动,这份爱国报国的情怀殊为可贵。

羊城晚报:在晚清,广东涌现出了以邓世昌为代表的一批出色的海军将士,原因何在?

陈悦:广东广州一直是对外通商口岸,和外界、西方接触较多。虽然广东籍军官军人在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海军中的总数并不多,但无碍他们成为英雄。那一届广东籍的船政学堂学生虽只有10个,但在战场上广东籍人士任舰长的军舰均表现勇猛,涌现了邓世昌和吕翰两位海战殉国的烈士。此外,林国祥率领的广东水师广乙舰参加了甲午第一战——丰岛海战,短短一个小时的战斗,广乙舰连续攻击了三艘比自己大得多的日军战舰。平远快船管带、广州人李和,1894年9月参加黄海大海战,击伤日本旗舰松岛号。

广东籍海军军官海战勇猛不仅在甲午海战中展现,在更早的1884年就已令人瞩目,如福胜舰管带、广东鹤山人吕翰在马江海战中,驱船近敌,中弹舰沉,力战身亡。可以说,他们展示了现代中国职业军人的光辉形象,邓世昌更是为中国海军树立了精神标杆。

羊城晚报:在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史中,广东籍军官有什么样的整体风貌?

陈悦:很多广东籍的优秀舰长军官,兼具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职业军人气质,在民族兴亡之际挺身而出。例如民国初年的著名海军将领、广东香山人程璧光,曾率清末海军进行首次环球航行,先后访问英国、美国、古巴。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北洋政府海军总长,1917年7月,应孙中山之邀,率领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参加护法战争。

还有邓兆祥将军,他是广东高要人,1949年2月25日,率部在上海吴淞口举行“重庆舰起义”。1955年3月,邓兆祥任新中国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为培养、造就人民海军的大批骨干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延伸:

六兄弟同在水师

林国祥勘察命名南海十五岛

林国祥,又名瑞嘉,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之槟城,原籍广东新会大泽北洋乡。林国祥在兄弟六人中排行第二,自小在槟城读书,谙熟英语,青年时回国学中文,正好赶上福州船政学堂到广东招生,林国祥报名入选,与邓世昌成为同学。林国祥兄弟六人均在水师服役,极为罕见。其中,三弟林国裕与邓世昌一起在甲午海战中殉国。

1874年3月,23岁的林国祥成为福州船政学堂培养的第四位近代舰长,随即作为“琛航号”的管驾,参与了抵御日本侵台的行动,往来台湾和大陆运送兵员和军火。1884年,中法即将在福州开战,林国祥率驻粤的“济安号”回援福州,作为济安舰管带参加了马尾海战。1894年5月,林国祥率“广乙舰”北上与北洋舰队会操。事后,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留助北洋舰队。林国祥作为广乙舰管带,参加了甲午第一战——丰岛海战,并打出北洋舰队击中日舰的第一炮。

1907年,林国祥任广东水师舰队左翼分统,前往南海勘察诸岛,历时近20天,发现、命名十五座岛屿,刻石为记。两年后,大清官员再次派人前往西沙群岛复勘,并绘制西沙群岛地图。林国祥等人发现、命名西沙群岛的功绩,为维护中国南海海疆完整提供了历史事实依据。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