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智慧的观点在这里交锋,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凝聚成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广泛共识,激荡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认同、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同时还要挖掘古老遗产的时代价值,让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广泛涉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等方面,吸收其中的精髓将有益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峰会的举办为文化强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引领了方向、凝聚了共识。”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陈涌泉表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艺术集大成者,戏曲工作者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从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让中国戏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南帆表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中国人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是有连续性的,而强大的创新力,又保证了中华民族能够在文明延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创新创造不断取得更大成果,能够更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文化+科技”“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非遗”……当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各类创新元素,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
深圳大学教授、资深翻译家何道宽强调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信息传播、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推动。“从良渚申遗成功、到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再到敦煌等文化遗产大放异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特别关注悠久的中华文明,借助数字化技术,让中华文明传播得更为深远。”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唯有坚持中国特色,创新电影语汇,方能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中国的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同时成为世界电影。
“参加本届峰会,让我更加坚定了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伟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华侨城集团总经理刘凤喜表示,将继续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将“文化+”理念融汇于产业发展中,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不断拓展服务民众的文旅新业态、新场景。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林继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是要活态传承、活化实践。“例如传统民间游戏中传递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秩序意识可以跟青少年教育相结合,在下一代更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他说。
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古籍是一个“小领域”,但又是一个“大事业”。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朱本军认为,古籍融合出版需要集群化思维,把“古籍活化利用”这个文化产业链条中有形的实体包括电子文献、数据、技术、标准、平台,以及无形的社会效益、创新效益、学术效益等综合考虑。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传播中国文化、中国声音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紫荆文化集团总经理文宏武认为,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把中国精神表达出去、传播出去。同时善于吸收,贴近海外受众,真正能够让这些受众容易接受这些文化产品,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介绍,新时代中国网络文学的表现愈发引人关注,不仅成为文化内容产业的新引擎,同时也开辟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网络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中医、武术、中餐、刺绣等元素,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显著标识。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介绍,中国外文局聚焦中国主题推出了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产品,并且利用海外社交平台和国际合作渠道播出,取得了良好效果。“时间表明只有引领文化的创新潮流才能赢得国际市场。”杜占元建议增强语言服务和话语体系的支持,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造国际传播的品牌,推动中国文化产品进入世界知识体系。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表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最深沉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作,高度认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国两制”政策对构建人文湾区的重要性,发挥好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优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