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人员正在使用各种科学和技术方法来促进野生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2021年,中国将980种野生动物列入新发布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据中国林科院生态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钱发文介绍,与1988年批准的256个物种相比,物种数量增加了724个。
他指出,科学技术研究在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昊说,通过科学研究,研究人员可以找出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问题,找出发病机理,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行动。
他说,此外,科技支持允许研究人员使用技术措施来促进相关保护行动的有效实施。
有着标志性的红色羽冠和黑色长喙的朱鹭,过去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人们认为它在中国已经灭绝,直到1981年陕西洋县出现了7只野生鸟类。
钱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科学家对朱鹮的保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人工繁殖技术,个体改造,基因多样性,繁殖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为朱鹮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他指出,中国的朱鹮数量超过8000只,野生朱鹮数量也超过6000只,这意味着朱鹮这一国际濒危物种摆脱了灭绝的命运。
以前水域鱼类监测只靠捕鱼,只有把鱼捞出水面才能知道河里鱼的数量和种类等信息。长江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吴说,这种监测方法效率低,对鱼类有害,而且不同的捕捞工具也会影响采样结果。
他说,环境DNA技术现在被用来调查和监测鱼类。通过从河流中收集少量水样,分析鱼类残留的DNA,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相关水域中鱼类的组成。
杜昊认为,应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受威胁机制的分析,开展细胞克隆和生殖干细胞移植、濒危物种修复等种群复壮技术和栖息地恢复重建等生态修复技术的科学研究。■
(责编: rwddl8)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