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理论、技术与实践(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22 11:07:11来源:

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理论、技术与实践


摘要: 随着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土地破坏、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本文系统阐述了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当前常用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技术的应用效果。此外,还探讨了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推动矿山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引言


矿山开采在为人类社会提供重要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矿山废弃地往往存在地形地貌改变、土壤质量下降、植被覆盖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开展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土地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无论是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挖损或塌陷。露天采场直接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层,形成大面积的裸露创面;地下开采则可能引发地面塌陷,使土地失去原有的平整度和可利用性,导致农田无法耕种、建筑物受损等问题。

(二)水土流失


矿山开采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使得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大幅降低。在降水、风力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被带入周边河流、湖泊,导致水体浑浊度增加、河床抬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可能引发洪涝等自然灾害。

(三)水体污染


矿山开采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矿坑水、选矿废水以及尾矿淋滤液等。这些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如铜、铅、锌、镉等)、酸碱物质、悬浮物等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水资源的质量和可利用性,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安全。

(四)生物多样性减少


矿山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原有的植被群落遭到破坏,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一些珍稀物种可能因生存环境的丧失而濒危甚至灭绝。同时,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

(一)物理修复技术


  1. 土地平整与整形
    通过对矿山废弃地进行地形重塑,平整挖损区域、填充塌陷坑洼,使其恢复到相对适宜植被生长和土地利用的地形条件。例如,利用大型机械设备对露天采场进行台阶式整理,在减少水土流失风险的同时,为后续的植被恢复工程创造有利的地形基础。
  2. 客土覆盖
    对于土壤质量严重受损的矿山区域,采用客土覆盖的方法可以快速改善土壤条件。客土可选择质地较好、肥力较高且适合当地植被生长的土壤,覆盖在矿山废弃地表层,为植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客土厚度一般根据植被类型和生长需求确定,通常在 30 - 50 厘米左右。

(二)化学修复技术


  1. 土壤改良剂应用
    向矿山土壤中添加土壤改良剂,如有机肥、生物炭、石灰等,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有机肥能够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生物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可吸附重金属离子,降低其生物有效性;石灰则可用于中和酸性矿山土壤,提高土壤 pH 值,减少重金属的溶解性和迁移性。
  2. 固化 / 稳定化处理
    针对矿山土壤和尾矿中的重金属污染,固化 / 稳定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化学修复方法。通过向污染土壤或尾矿中添加固化剂 / 稳定剂(如水泥、石灰、磷酸盐等),使重金属与添加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固化体或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重金属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风险,但需要注意固化体的长期稳定性和环境安全性。

(三)生物修复技术


  1.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矿山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矿山的立地条件(如土壤类型、气候、海拔等)和生态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先锋植物通常具有耐贫瘠、耐旱、生长迅速等特点,如草本植物狗牙根、黑麦草等,它们能够在恶劣的矿山环境中率先定植,通过根系固土、凋落物积累等作用改善土壤条件。随着土壤肥力和植被覆盖度的逐渐提高,再引入灌木(如紫穗槐、荆条等)和乔木(如侧柏、油松等)等植被,构建多层次的植被群落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微生物修复
    利用微生物对矿山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或固定。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具有分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能够将矿山废弃地中的石油烃、多环芳烃等有机物质分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一些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重金属的价态,使其毒性降低或沉淀固定在土壤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等优点,但修复效果受微生物种类、数量、活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深入研究和优化。

四、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矿山名称 1] 露天铁矿生态修复工程


[矿山名称 1] 露天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形成了大面积的废弃采场和排土场,存在严重的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和粉尘污染问题。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首先对采场和排土场进行了全面的地形整治,通过挖高填低、修筑挡土墙和排水设施等措施,稳定了地形地貌,减少了水土流失风险。然后,采用客土覆盖技术,在整治后的土地上覆盖了一层厚度约 40 厘米的优质土壤,并施加了有机肥和生物炭等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在植被恢复方面,先种植了狗牙根、高羊茅等草本植物作为先锋植被,经过两年的生长和土壤改良后,逐步引入了紫穗槐、刺槐等灌木和侧柏、油松等乔木,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群落。经过多年的持续监测和维护,该矿山废弃地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部分区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土地资源再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案例二:[矿山名称 2] 铅锌矿尾矿库生态治理工程


[矿山名称 2] 铅锌矿尾矿库由于长期堆积尾矿,存在尾矿砂飞扬、重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等严重环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了化学固化 / 稳定化与植被修复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方案。首先,对尾矿库表面进行平整和压实处理,然后将水泥、石灰和磷酸盐等固化剂 / 稳定剂按照一定比例与尾矿砂混合搅拌,使尾矿中的重金属得到有效固定,降低其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在固化处理后的尾矿库表面铺设了一层厚度约 30 厘米的客土,并种植了具有重金属耐性的植物品种,如蜈蚣草、东南景天等。这些植物能够吸收和积累尾矿中的重金属,进一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经过多年的治理和监测,尾矿库周边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浓度明显下降,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稳定,成功实现了尾矿库的生态治理与风险管控目标。

五、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面临的挑战


  1. 资金投入不足
    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污染治理等多个环节。然而,许多矿山企业由于经济效益下滑或关闭破产等原因,无力承担高昂的修复费用;政府财政投入也相对有限,导致资金缺口较大,限制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大规模开展。
  2. 技术创新不足
    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但在面对复杂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时,仍存在技术适应性不强、修复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例如,对于一些高浓度、复合污染的矿山土壤和水体,现有的修复技术难以实现彻底的治理;一些新型修复材料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3. 后期管护困难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完成后,需要长期的后期管护才能确保修复效果的持续稳定。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和资金保障,许多修复后的矿山区域出现了植被退化、土壤侵蚀复发等问题。例如,一些地区在植被恢复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导致植被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影响了生态修复的长期效益。

(二)未来发展方向


  1. 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政府应加大对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并通过政策引导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矿山企业积极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同时,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如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生态补偿机制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集成化与智能化修复技术研发
    加强不同修复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根据矿山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和修复目标,制定综合的修复技术方案,提高修复效果和效率。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的智能化监测与管理。通过实时监测矿山生态环境参数,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修复技术方案和管护措施,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3. 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
    将矿山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例如,在修复后的矿山土地上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生态产业化,不仅可以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对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六、结论


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阐述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这些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实践效果。然而,当前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有待加强和后期管护困难等诸多挑战。未来,应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强集成化与智能化修复技术研发以及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提升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的水平和成效,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责编: 捌捌玖玖)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