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浓度”决定艺术品价值
文化部2001年通过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定为一级文物。其中书法绘画一级文物包括:唐以前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书画,宋元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较高的书画,明清以后特别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书画家的精品。
古老艺术品珍贵表面上是因为数量稀少,实质上是因为其承载的“信息浓度”更高。
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将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他指出,人需要通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要告知对方信息,希望消除对方的不确定性;二是要询问对方,希望消除自己的不确定性。人们通过信息传递去了解不同事物的属性、结构、状态及其外部关联,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艺术品承载的信息是人的思想情感,艺术创作者通过艺术品传达某些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艺术欣赏者则通过艺术品获取某些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在二者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一是由艺术语言构成的符号系统,二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品实体,分别体现着艺术品财富的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
因图像具有直观、鲜活特点,古人经常在宫殿、寺庙、祠堂、墓室、家居中用绘画、器具、饰物讲故事,以表彰功臣、宣扬礼教、夸耀功德、教化民众。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之为“成教化,助人伦”,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称之为“明劝诫,著升沉”。艺术品不仅是各个时代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后世了解当时自然状况、社会状况、经济状况、民俗状况、生活状况的重要材料。收藏艺术品财富的意义之一,便是保存、研究其承载的这些信息。艺术品是古代为数不多的承载、传播信息的媒介之一,又便于将承载的信息长期保存,因而成为人类历史的主要见证物。历史博物馆中大部分藏品都可以归为艺术品,原因即在于此。
但很显然,传统形态艺术品作为典型的实物传播媒介,有很多局限。其信息传播速度慢、传播精确度差、传播距离近,其信息高度依赖于艺术品实体,会随物质载体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人类传播史是不断创造、使用新传播媒介的历史。在纸质传播媒介出现后,传统形态艺术品的信息传播作用逐渐减弱。中国印本书籍从宋代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与之同步,注重自娱而不是外向传播的文人画日益兴盛。
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各种新媒体,承载信息数量极大、样态极多,传播信息速度极快、空间阻碍极小。相形之下,传统形态艺术品传播信息的能力显得越来越微弱,承载信息的浓度显得越来越稀薄。未来回看我们的时代,传统形态艺术品一定不再是重要的信息载体。就此而言,值得收藏的传统形态艺术品财富将越来越少。一些信息含量更多、“信息浓度”更高的新形态艺术品财富,更值得保留给未来。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