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家发改委不点名批评某些车企 敲响警钟

发布时间:2025-03-30 16:44:51来源:
{"type":"load_by_key","key":"auto_image_0_0","image_type":"search"}
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产销量持续攀升,2024 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 ,出口量首次跨越 200 万辆,推动中国汽车整体出口达到 641 万辆,同比增长 23%,连续第 16 年稳居全球汽车出口第一。但在繁荣的背后,无序竞争的阴霾正悄然笼罩。部分车企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不惜采取各种激进甚至不正当的手段。
价格战成为一些车企抢占市场份额的 “常规武器”。某些企业不顾成本底线,以低于正常利润甚至亏损的价格销售产品,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这种行为短期内或许能带来销量的增长,但却扰乱了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使得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2024 年,三大汽车央企(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同比增长 35%,在投资总额中占比超 70%,然而,部分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让行业整体利润率受到严重挤压,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根基。
虚假宣传也是行业内的一大顽疾。一些车企为了提升产品吸引力,夸大车辆的性能参数,如续航里程、动力性能等;虚构先进技术的应用,误导消费者以为车辆具备某些高端功能;还有的在宣传中隐瞒车辆的缺陷或不足。此前,哪吒汽车关联公司众联天下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就因虚假宣传被处罚。2022 年 2 月,该公司宣传哪吒 S 型汽车时,称 “冬季续航提升 20%”,但实际依据却是同款汽车在配备热泵系统和没有配备情况下的续航里程实验报告,与是否使用九通阀组并无关联。同时,其在宣传图片中通过 “9>8”(9 代表哪吒 S 所用的九通阀组,8 代表特斯拉所用的八通阀组)的方式,编造哪吒 S 优于特斯拉的误导性信息,损害了特斯拉的商业信誉。无独有偶,加拿大男子起诉宝马虚假宣传 i3 续航,历经七年法律斗争最终胜诉,这也凸显出汽车行业虚假宣传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
除了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竞争对手也是部分车企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一些企业雇佣网络水军,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虚假负面信息,攻击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品牌形象;或者利用自媒体账号,发布片面、歪曲的测评内容,误导消费者对竞争对手产生负面印象。比亚迪方程豹就曾起诉汽车博主 “大秦军陕团” 恶意抹黑,该博主发布测试视频称比亚迪方程豹 “豹 5” 百公里油耗高达 18 升,然而调查发现其测试过程中存在频繁超速、急加速和急减速等异常驾驶行为,与正常驾驶习惯不符,明显是故意歪曲事实。长城汽车也曾遭遇汽车博主 “小迪快报” 的恶意诋毁,最终选择走法律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这些恶意抹黑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整个汽车行业的信任。
短痛长忧:不良竞争的多重后果
这些不良竞争行为,犹如一颗颗毒瘤,短期内给行业带来了利润下滑的剧痛,长期来看,更是埋下了诸多隐患,严重威胁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短期影响来看,首当其冲的便是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价格战使得车企纷纷降低产品价格,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市场份额。2024 年,在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投资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行业整体利润率却因部分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而被严重挤压。据统计,新能源车市场整体购买均价由 2023 年 3 月份的 19.1 万元下降至 2024 年 3 月份的 17.23 万元,新能源汽车售价在一年间同比下降了 9.8% 。这种价格的持续走低,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许多车企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甚至陷入亏损的困境。2023 年国内除了比亚迪和理想外,蔚来、小鹏和零跑等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处于大幅亏损状态,低价竞争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虚假宣传和恶意抹黑虽然不像价格战那样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但却从侧面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利益。虚假宣传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得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无法基于真实的产品信息做出判断,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降低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而恶意抹黑行为则破坏了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和公关成本,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一条虚假的负面信息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对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长期而言,不良竞争对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在价格战中降低成本,一些企业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减少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和应用。这使得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放缓,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高性能汽车的需求。技术创新是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缺乏创新的企业和行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必然会逐渐失去优势。
同时,低价竞争还可能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以维持微薄的利润。这无疑给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近年来多起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的曝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人们对低价竞争下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了担忧。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削弱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他山之石:国外汽车行业的竞争经验
在国外,尤其是一些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其汽车行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维护竞争秩序和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中国汽车行业学习与借鉴。
以德国为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在促进汽车技术创新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积极举办慕尼黑国际车展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为汽车企业提供了展示最新技术、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及可持续交通创新成果的平台,使得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创新成为车展亮点,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在市场竞争方面,德国车企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以奔驰、宝马等为代表的德国汽车品牌,凭借对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历经百年依然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德国汽车生产商构建了完善的营销体系,通过合理权衡各方利益,将合作方与自身紧密连接,形成了稳定的产业生态,避免了无序竞争。
美国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来规范市场竞争。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清洁空气修正法案》《能源政策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汽车行业指标,鼓励新能源汽车生产;同时,出台《替代机动车燃料法案》等给予消费者税收优惠,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这些法律法规覆盖了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到推广使用的各个环节,为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此外,美国车企在应对市场竞争时,注重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紧跟消费者喜好,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根据市场反馈及时推出新产品。例如,特斯拉在持续推进新产品研发的同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提升效率来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价格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展示产品新升级来吸引消费者,而非单纯依靠低价竞争。
日本汽车行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采取了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力度、与其他企业合作研发先进技术的策略。日本车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日本汽车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同时,日本汽车行业还对全球供应链和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政策出鞘:发改委的整治行动
面对汽车行业无序竞争的严峻形势,国家发改委果断出手,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 “组合拳”,旨在整治市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推动汽车行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在价格监管方面,发改委加强了对汽车市场的价格监测,致力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监测体系。通过实时跟踪汽车价格动态,对异常降价行为及时发出预警,有效遏制了恶性价格竞争的蔓延。2024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波动频繁,部分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频繁降价促销,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秩序。发改委利用价格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介入了多起异常降价事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约谈和警告,稳定了市场价格。
行业自律与舆论引导也是发改委整治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改委积极组织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等召开座谈会,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加强行业自律。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及时通报不正当竞争的典型案例,对行业内的不良行为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在 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将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曝光力度,通过舆论监督,推动行业从 “拼价格” 向 “拼技术、拼质量、拼服务” 转变 。
严格市场监管是发改委整治行动的关键环节。发改委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对汽车产品的质量抽检力度,严格查处技术标准不达标、质量安全不过关的产品,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对于存在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企业,依法予以严厉处罚,绝不姑息迁就。2024 年,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汽车行业不正当竞争案件 [X] 起,罚款总额达到 [X] 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此外,发改委还着眼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按照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往往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汽车企业落户,但部分政策存在地方保护倾向,不利于公平竞争。发改委通过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引导地方政府制定更加公平、透明的政策,为汽车企业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破局之路:车企的自我革新
在发改委的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的双重作用下,汽车企业自身也需积极行动,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是车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像红旗品牌汇聚一汽集团 8 大技术领域群和 115 项关键技术领域成果打造的 “旗帜” 高端电动智能超级架构 FMEs,涵盖电动、智能、混动平台,实现了多方面技术突破,为产品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比亚迪的 DM-i 超级混动技术和刀片电池等创新技术,也大大提升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车企应致力于电池技术的优化,提高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不断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持续提升车机系统的智能化和流畅性,为消费者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车企要树立 “质量第一” 的理念,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检测到售后服务,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把控。提高制造工艺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误差和缺陷;加强对员工的质量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高标准。此外,企业还应关注消费者的反馈,及时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改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品牌建设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车企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品牌文化的传播。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独特卖点,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品牌形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如广告、公关活动、社交媒体等,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企业要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口碑,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例如,小米通过独特的车标设计、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及优质的产品服务,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
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至关重要,车企要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成本结构。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内部管理,控制运营成本。同时,企业要掌握造车上下游的强大掌控能力,拥有自己的产业链,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即使面临降价压力,也能保证盈利。
行业新篇:走向有序竞争的未来
展望未来,在国家发改委的有力监管和引导下,中国汽车行业有望迎来更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市场竞争将更加规范有序。企业将摒弃不正当竞争手段,转向依靠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服务来提升竞争力。行业自律机制将不断完善,企业之间将形成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突破,汽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自动驾驶技术将更加成熟,车机系统将更加智能,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将大幅提升,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环保的出行体验。
产品质量和安全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控制,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产品符合高标准的质量和安全要求。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信任度将不断提高,促进汽车市场的稳定发展。
品牌建设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汽车品牌将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汽车品牌将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中国汽车行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行业必将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品牌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华丽转身,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编: 捌捌玖玖)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