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己略黄公祠:百年建筑容颜未改 木雕殿堂历久弥新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柯权 通讯员 潮宣
初夏时节,雨水菲菲,走进潮州市己略黄公祠,精彩的木雕、石雕、壁画令人目不暇接,雨后的祠堂清新明亮,空气中萦绕着上百年历史的木头、灰墙气味,仿佛令人遗忘了时光,置身百年前的世界。
规模不大的己略黄公祠,犹如一本立体相册,定格下百年前潮州木雕的精华……在这里,人们能看到,百年前的匠人们使尽浑身解数,用尽了每一个可用的角落,展示出潮州木雕的巧夺天工;王侯将相,贩夫走卒,世间百态在梁上呈现;珍禽瑞兽,花鸟虫鱼,美好万物在四面生辉……己略黄公祠,这座安静伫立了130余年的古建筑,如今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来人述说着潮州这座文化名城的辉煌历史。
粤祠风采
潮州木雕艺术殿堂
己略黄公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祠堂位于古城区义安路铁巷2号,是一座坐北向南的二进院落。步入祠堂,可看见门楼屋架精美的石雕,门额面刻“己略黄公祠”,背镌“孝思维则”。大门两侧分布着四幅沉刻的碑文,内容是嘉应人温仲和用隶书书写的“己略黄公祠堂颂”;绕过中门进入头厅,天井明亮宽阔,两侧廊轩对望,后厅抱厦环绕,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
据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陈悦介绍,该祠堂是潮州望族黄己略的私人祠堂,虽是私人修建,但其中建筑却颇下功夫。不仅梁枋上饰以形态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墙壁、窗户上也是用嵌瓷、石雕等方式绘制了人物、鹿、竹等带有寓意的图案,而梁、桁、柱间的各种穿、插构件更成为了雕刻师傅们施展技艺的好地方。在这方约550平方米的天地间,百年前的工匠们通过木雕、石雕、壁画、嵌瓷等方式,讲述了280个民间故事,镌刻上百幅吉祥图案。
1989年,己略黄公祠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物一画的构筑,传达出绚丽多彩的潮州文化;一笔一刀的雕刻,彰显出潮人对极致的不懈追求。在己略黄公祠中,多种多样的民间工艺令人目不暇接;一步一景,俯仰间就能感受到潮州的精妙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凭借着多样化、极致化,上百年来保持原样的木雕,己略黄公祠闻名海内外,称得上潮州木雕鼎盛时期的代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潮州木雕艺术殿堂。
一架房梁,一方天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祠堂每处梁上都分布着木雕,华丽且精致,而众多木雕并不对称,是制式不一、寓意类似,颇有“同曲异工”的感觉。
据陈悦介绍,相传潮州人修建祠堂时,往往会请来两帮师傅,祠堂中间用木板隔开,匠人师傅们则根据主人家的意愿,各显其能,力求打造最为精彩的作品。“因为主人家对于品质的精益求精,导致整个祠堂的修建跨度长达三十几年。”陈悦表示,不同工匠各自雕刻,待到完工之日再拆开隔板进行评比的“斗艺”模式,在无形中也推动了潮州木雕的发展。
清嘉庆《澄海县志》中记载:“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县志的描述,在如今的己略黄公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项项追求极致的雕刻作品,向后人述说着昔日潮州府的辉煌;修祠如绣花的建造追求,也使己略黄公祠成为了当前一扇展示潮汕祠堂建筑、木雕技艺及各种民间修建艺术的绝佳窗口。
记者了解到,戏曲传奇、民间故事是房梁之上表现创作的主要题材,其中不乏“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三顾茅庐”“封神演义”等故事内容以及“韩江景丽”等景观描述,突出了潮州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
祠堂拜亭最显眼的位置,有十六只木雕金凤凰。凤凰头顶梁架,起到拱托的作用,视觉上也有升腾效果,减少屋顶空间的压抑感。祠堂大厅内有潮州典型的抬梁式屋架“三木载五木瓜十八块花坯”。“三木载”是指三条横梁,从上到下依次是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梁上有驮瓜柱,瓜柱下部作一木瓜插入大梁,故俗称“木瓜”,代表着祠堂最原始且朴素的愿望——延绵不绝、多子多福。
“这些木雕装饰,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雕等不同手法,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形象地表现了多层次的复杂内容。”陈悦介绍,该祠堂内的木雕作品都有各自的特色,在色彩上则充分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类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又因数量繁多,制作技艺高超等特点,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
一座古城,一片人间
历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己略黄公祠仍保持着原先熠熠生辉的模样,向后人展示着潮州木雕鼎盛时期的风采,而“修祠如绣花”的匠人精神,也正不断在如今的潮州一遍遍复现。
己略黄公祠所在的潮州古城,面积仅2.33平方公里,却完整保留了720多条传统街巷,拥有唐宋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古建筑,古桥、古牌坊、古井、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格局完整,是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保存最完整、文物最丰富、形态最活跃的古城,享有“京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美誉。
日前,潮州市委书记何晓军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指出,近年来,潮州坚持“在古城外建设新城”的发展思路,古城区内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房地产开发,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潮州路径。
在传统民居、祠堂的修建、保护过程中,潮州始终以“修旧如旧”为出发点,以保育活化为落脚点,秉承着“绣花精神”,打造活着的古城。
据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潮州以“绣花功夫”实施古城街巷景观改造,古城微更新、凤城文化广场等点状项目改造,开展古文物点修缮和“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全力完善古城区设施配套等,努力留住城市记忆。同时,在己略黄公祠、海阳县儒学宫、许驸马府等文物景点设置潮州麦秆画、大吴泥塑、潮州工夫茶等非遗项目展示及体验,让文物成为非遗传承的空间载体,实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融通。
当前,潮州正强调着以人为本的古城改造宗旨,积极探索古城区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模式,借助着广济桥、韩文公祠、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等丰富的历史禀赋,打造原生态的古城,营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烟火气息。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为非经营性网站,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